一、栅极在晶体管中的作用本质
栅极结构通常位于源极与漏极之间,其功能类似于一个电控阀门。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(MOSFET)为例,当在栅极施加电压时,半导体沟道表面形成反型层,从而导通电流。一旦栅极电压撤去,沟道关闭,电流被截断。正因如此,栅极对于器件的导通能力、阈值电压控制乃至亚阈值特性都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二、栅极材料演进:从多晶硅到金属栅
在技术初期,多晶硅因其良好的CMOS兼容性被广泛应用。然而,随着器件尺寸缩小,多晶硅栅电阻过高、以及与高介电常数材料(High-k)的不良匹配问题逐渐显现,进而推动金属栅(Metal Gate)的兴起。
目前,金属栅极多采用钛、钨、钴等材料,或其硅化合物形式。这类材料具备更优的导电性、热稳定性和功函数调控能力。例如,通过选用不同功函数金属,可分别优化n型与p型MOSFET的阈值电压,确保逻辑电路对称性与能效比。
三、典型栅极构造机制
在先进节点中,尤其是FinFET和GAA等三维晶体管结构中,栅极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层堆栈,而是由多层功能薄膜共同构成的复杂叠层系统。其核心结构通常包括:
- 高k栅介质(如HfO?):用于降低栅漏电流,提升电容控制能力;
- 功函数金属(如TiN、TaN):调节晶体管的阈值电压;
- 主导电金属(如W、Co):构建主栅通道,实现高速开关;
- 阻挡层与粘附层:增强结构稳定性与材料间相容性。
这种多层叠构允许工程师在电性控制、界面质量、热稳定性等多方面实现平衡,满足极限尺寸下的性能需求。
四、关键工艺流程解析
晶体管栅极结构的形成依赖多道精密工艺协同完成,以下为关键步骤解析:
1. 界面钝化与介质沉积
在硅沟道上先进行界面钝化(通常使用氮化或氧化处理),以消除表面陷阱态。随后采用原子层沉积(ALD)方式沉积高k电介质层,厚度控制可精确至0.1纳米级别。
2. 伪栅极技术(Replacement Gate)
在FinFET/GAA流程中,初始以多晶硅形成“虚栅”,用于辅助形成源漏结构和侧壁。随后将其移除,并在原位沉积高k/金属栅材料,实现最终栅结构的构建。
3. 化学机械抛光(CMP)
在金属填充后,需通过CMP工艺对结构表面进行平坦化,去除多余材料,避免栅极之间的短路风险。
4. 光刻与干法刻蚀
采用极紫外(EUV)或深紫外(DUV)光刻技术精准定义栅极图形,后续通过等离子体刻蚀形成目标结构轮廓。
五、实际制造中的挑战与对策
随着栅极结构不断趋于精细,其制造容差也大幅收紧。例如,材料间界面稳定性、金属与高k层的接触电阻控制、应力管理等问题层出不穷。
为应对这些挑战,工程师们不断引入新技术。例如,在界面控制方面,通过“前驱体优化+原位处理”方式提升高k与硅界面的洁净度;在图形精度控制上,发展出自对准栅极(SAG)技术与双图形曝光策略,进一步提升图形线宽一致性。
结语
晶体管栅极结构的演进与制造,是现代半导体技术精度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。从材料工程到纳米加工,每一个细节都影响整体性能的成败。随着3纳米、2纳米技术节点的推进,栅极的构造机制和关键工艺仍将持续革新,成为推动摩尔定律延续的核心力量。
工厂地址:安徽省六安市金寨产业园区
深圳办事处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宝华大厦A1428
中山办事处地址:中山市古镇长安灯饰配件城C栋11卡
杭州办事处: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西路118号杭州电子商务大厦6层B座
电话:13534146615
企业QQ:2881579535
深圳市壹芯微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备案号:粤ICP备2020121154号